人物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访谈 >> 正文

玉州区80后陈国回乡创业,探索绿色种养新路子,研发生态循环种养新模式获推广

2022-10-17 10:49:50 来源: 玉林晚报 作者:王耀前 廖源


  集装箱养猪、养鱼,再利用猪粪、鱼粪转化为农家肥,用作水稻的肥料。这种立体种养模式,不仅可以使猪粪实现无害化处理,而且水稻产量高,品质好;养出来的猪肉质上佳;塘角鱼养大后供应给鱼场作种鱼。因为绿色环保,这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注意,正在逐步推广。



▲基地的水稻长势良好。


  研究出这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的,是玉州区80后陈国。8年前,陈国回乡创业,探索种养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经多年钻研和实践,陈国于2018年成功研发出“一种循环种养殖的生态基地”“一种可现场将粪尿转化为农家肥的环保禽畜栏舍”“一种新型的粪便处理装置”三项技术,并且成功申请了专利,走出了一条低碳循环、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零化肥种植水稻,产量高品质好


  初秋时节,走进玉州区仁东镇木根村,一片绿意映入眼帘。成片的水稻长势喜人,微风吹过,稻浪翻滚,描绘出一幅丰收在望的田园画卷。


  这里,便是陈国一手打造的循环种养生产基地。在基地的中央位置,有几个集装箱。“这是我们基地的猪舍和鱼池。”记者走近观察,却没有闻到异味。陈国得意地说,他在这里养了四年猪,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里是猪舍。因为猪粪水直接排进鱼池,所以没有异味产生。


  “这些水稻的肥料,使用的全部是经过处理的猪粪和鱼粪。”记者跟随陈国来到集装箱旁边,只见他打开一只水龙头,通往旁边稻田的塑料管口就喷出像自来水一样的清水来。他说,这些就是经过处理的猪粪和鱼粪,肥力比化肥更强。



▲陈国展示粪尿转化的农家肥。


  陈国说,经过试验,他发现使用这些农家肥的稻田,比使用化肥的稻田产量高,平均每亩高10公斤至25公斤。“经过处理,粪尿转化为农家肥,像自来水一样。”陈国说着,在管口处,用双手掬了一捧水,放到鼻子下嗅闻,“基本上没有异味。”


  “这些农家肥水流进稻田,过滤一遍后,再流进稻田旁边的围沟里面,然后再抽回鱼池,往复循环。”他说,由于不使用化肥,种出来的水稻不仅健康,而且口感更好,吃起来更香。现在基地的水稻已全部被大米收购商提前定购。


  一次波折,他决定“游学”取经


  陈国原是养鱼大户,早年与父亲一起到桂平承包上千亩水库进行养鱼,还专门承包了一家养殖公司的鸡粪,计划用来喂鱼。因遇上水库维修,时间长达两年。这意味着,他所承包的鸡粪无处可用。


  “当时我向这家养殖公司说明情况后,他们表示愿意出场地出资让我研究环保处理鸡粪的方法。”2012年,在该养殖公司设在兴业县小平山镇的一个种鸡场,陈国研究起环保处理鸡粪的方法。最终因成本太高,他和养殖公司都放弃了。这时,陈国从电视新闻获知,国家出台了新的环保政策,不允许在水库里投放鸡粪养鱼。于是他干脆借了1万多元,决定进行“游学”,到全国各地去参观大型养殖场,看看别人是如何处理禽畜粪便的。


  “连续两年,我走了十多个省份,参观了无数个上规模的养殖场。”陈国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别人处理粪污的经验,看看别人的环保措施是怎么做的。他想结合先进方法,研究出适合玉林本土养殖户处理粪污的方法。最让他难忘的是,山东有一个面积500多亩的养牛场,环保做得非常好。使用大型粪便处理机器,将牛粪全部风干,制成有机肥销售。当时他就想做这种大型粪便处理机器的代理商,但因价格昂贵,机器在玉林没有销路。为降低成本,他上门给一位客户仿造了一台。结果一年之后才把钱收回来。最后他觉得这种机器不适合在玉林推广,便放弃了。


  获三项专利,他将推广绿色种养模式


  经历了这一次失败之后,陈国认为不能像外地的大型养殖场那样,使用机器把粪便风干,再制成有机肥出售。“成本太大,不是一般养殖户能接受的。”后来,他就想到了养鱼。觉得如果鱼直接把粪便给吃了,不就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吗?有了这个想法后,他马上行动起来,开始进行试验。


  陈国一开始就想到了采用立体养殖,上面养猪,下面养鱼,这样猪可将粪便直接排入鱼池。再利用猪粪、鱼粪转化为农家肥,用作水稻的肥料。2014年,他承包了几十亩水稻,开始试验。“开始并不是养猪,而是养鸡,接着又养鸭、养狗和养白鸽。”试过一轮后,他发现还是养猪比较合适。因为塘角鱼比较喜欢吃猪粪,而且食量相当大,能实现猪粪最环保的处理,同时塘角鱼的鱼粪还成为了最好的有机肥料。经多年钻研和实践,陈国于2018年成功研发出“一种循环种养殖的生态基地”“一种可现场将粪尿转化为农家肥的环保禽畜栏舍”“一种新型的粪便处理装置”三项技术,并且成功申请了专利。


  陈国说,这种绿色循环种养模式不需要什么大型机器,只需要经过改造的集装箱。采用这种养殖模式养猪,不仅猪很少生病,而且猪的肉质清香,深受市场欢迎。还有一个优点就是需要的人工很少,一到两个人就可以管理200头猪和60亩水稻。目前基地已经实现收益。现在,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陈国开始与村民合作,村民只需提供稻种和负责收割,平时由他全程管理,收益大家平摊。目前已签订了100多亩水稻种植管理的合同。他表示,下一步将扩大种养面积,把自己的这种绿色种养模式推广开来。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