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访谈 >> 正文

卢玉文:用“微”力凿出科技致富路

2020-08-06 18:23:34 来源: 玉林日报 作者:马 瑜

  近年来,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积极引进最新食用菌品种,消化吸收国内先进种植技术,在全市大力推广种植食用菌,让广大市民不管是在冬季还是夏日,都能买到各类食用菌。据统计,2019年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1510.60万平方米,产量15.90万吨,产值14.04亿元。在这一过程中,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卢玉文为玉林市乃至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一头深扎食用菌研究领域


  1991年,卢玉文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在玉林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工作11年后,于2002年到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专攻食用菌的开发、研究。多年来,卢玉文一直孜孜不倦地在这一领域探索,先后收获秀珍菇反季节栽培、木耳钉型菌种、双孢蘑菇培养料二次发酵、菌糠再利用等食用菌技术成果10多项,推动食用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卢玉文提出的栽培原料本地化的解决办法,让他成为广西最早发表关于利用木薯杆、桑枝条栽培食用菌论文的专家之一。目前利用桑枝和木薯杆栽培食用菌已在广西乃至全国推广,广西年栽培量约3亿袋、产值10亿元,“桑枝食用菌”已成为广西食用菌名片。


  同时,卢玉文不断有效推动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指导建立利益共同体,创新推广食用菌先进技术。目前,“玉林秀珍菇”在华南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


  说起自己的工作,卢玉文言语中充满了热爱与自豪:“我与蘑菇打了30年的交道,一直致力于食用菌科学与产业化研究。今天,这个产业已成为继粮、油、果、蔬后的第五大农业种植业,这背后无疑是科技创新的力量。”


  用科学技术带富贫困户


  “曾经就有人问我:你们老研究这些菌有什么用?谁关心多一种少一种?就不能研究点让老百姓能挣钱的事儿吗?”卢玉文说,作为广西食用菌专业学科带头人,当他听到这样的话时,心里是五味杂陈的,但这样的质疑也激发了他的斗志,誓将科学技术更好地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


  于是,卢玉文变得更忙了。由于食用菌产业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在产业扶贫中,卢玉文积极探索创新食用菌产业扶贫投入机制、发展模式、分红模式,探索总结出了“标准培养料供给”“种植小区托管”“能人带动发展”“扶贫款入股分红”“科技特派员+”等5种模式。如,指导广西福兴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接纳扶贫产业资金,以每年8%的利润进行分红,为兴业县平山村133户贫困户实现每户增收1920元,为兴业县洛阳村140户贫困户实现每户增收1425元。


  同时,加强技术指导与合作,在20多个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中,效益较好的有秀珍菇、双孢蘑菇、毛木耳等示范基地。其中,位于兴业县大平山镇的玉林市秀珍菇生产示范基地规模大、效益好、辐射强,占地面积13.33公顷,总投资3000万元,建成现代化生产大棚16000平方米,产品加工及冷库包装车间200平方米,年栽培秀珍菇菌包200万袋,年产鲜菇100万公斤,年产值1000万元,增加劳动就业100多人。


  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解决了“农业靠天吃饭”的问题,达到了按需供应;解决了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提高了产业效益;解决了食用菌周年生产的问题,实现了天天有鲜菇上市。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极大提高了设施利用率和土地单位面积出产率,有效推动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卢玉文用科技帮扶的实际行动告诉自己的团队:既要进得了实验室,也要下得了试验田,要把论文真正写在土地上,实践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资源化循环利用实现环保


  记者了解到,卢玉文还发挥微生物专业优势,主要从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角度入手,开展大宗农作物茎秆、叶片等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等。如“稻草栽培蘑菇及菌渣应用示范”项目利用本地农业废弃物稻草为主料栽培蘑菇,出菇后菌渣直接还田,使农业废弃的稻草不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通过资源化循环利用,达到节本增效、变废为宝、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


  作为广西食用菌专业学科带头人,卢玉文曾获发明专利和农牧渔业丰收奖、科技进步奖、业务工作奖等47项,获玉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12次,出版技术著作1本,发表论文39篇。就是这样一位技术能人,用他所掌握的知识不断造福社会、服务群众。“未来,不管是进行深加工还是其他科研,我都希望更进一步发挥微生物研究所的特长,更显‘微’力。”卢玉文说。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